发布时间:2019-05-20 08:21:072443 阅读
作者:刘小白
蜡烛精神是一种“隐喻”,蜡烛虽然平凡,却有着一种默默无闻,无私奉献的精神。在新世纪,蜡烛精神就是黑暗中的一道希望。蜡烛精神顾名思义,从蜡烛这个实物中比喻出来的一种“燃烧了自己,照亮了他人”。蜡烛精神,也常用来隐喻教师。
那么,这一精神真的适用于教师么?关于这一点,我们很久都在反思。可能很多人会疑问,有必要花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么?我想,如果不想清楚,那么教师,会承担着不必要的“道德压力”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里,忠孝于“天、地、君、亲、师”,师者,其实也是一种尽“天职”之人。既然是尽天职,那么要“揽全责”?并非然。
首先,我们需要知道为何“点烛”?这一点,很多人都忽略掉。蜡烛,可照亮的范围很有限,寸步之光。带来的,也只是那微弱的一点点光亮。其次,蜡烛,在现今社会里是一种应急性物品,并不能形成持久的使用,换句话说,使用蜡烛是一种对未知黑暗世界的自我保护,它是一种“救命稻草”。最后,蜡烛不停地吸收蜡油,燃烧烛芯。油尽方止,留下的,仅仅是最后的一缕青烟。虽然可以说这一过程给做别的事情争取到了很多的“时间”,但是却也给做别的事情带来了更多的“奢望”。
其实,蜡烛精神,并不太适用于教师这个行业,且蜡烛本身也并不是那么的“默默无闻”。蜡烛,更像是一种道家的“极反之欲”的具现化展示。打个比方,当落水后,不会游泳的人,必然会死死的拽住救生员,往往会双双溺毙,所以救生员,尤其是深水救生员,在培训时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如何合理范围内迅速将待救者击晕。往往,待救者看到救生员后,也会放弃本能的“求生欲”而去选择等待。如果获救,则是救生员的职责。如果失败,则是救生员的过失。承担了所谓的“蜡烛”载物体的救生员,真的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?这样的蜡烛,真的适用于教师?
教师,本是一个凡人的职业。往大了说,利国利民,往小了说,授业育人。我们不需要去给它定义什么,也不需要给它强加什么“忠责”。古人之所以把教师看得很重,也因为它是“德、礼、业”的集合传承者,它承载着古人对“天衍之数”的探索之法传衍,而不是社会道德的承载体。往往,我们把教师强加上社会道德,这一点,或许对教师不太“公平”。
另外,就像上面我所说到的,蜡烛也好,油烛也好,本身是一种“应急”性举动,也是一种对黑暗世界的自我保护。而教师,则是一种时间上的持久传承,而并非春风寒露的一瞬之时。所以,乍现之事,何言授师?
现今社会下的教师,需要负载着本身的生活压力,还需要承载着学生的授业压力。往往,我们还会强加于道德压力。这样的教师,这样“辛苦”的教师,如何还能更好的去出于热爱而奉献,出于职责而贡献?
以上,也并非想替“教师”发声,而是往往我们不能仅仅基于某件事去强压于教师。呵护教师,也是呵护我们的未来。
发布时间:2019-06-19 09:39:306629 阅读
发布时间:2020-01-21 02:03:414298 阅读
发布时间:2020-01-21 02:15:214114 阅读
发布时间:2019-07-23 05:18:463512 阅读